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梁靜雯老師

網上概念圖工具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任教於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的梁靜雯老師,兩年前報讀了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開辦的資訊科技教育應用文學碩士學位課程。梁老師課程的內容深感興趣,並選擇以「概念圖結合網絡學習對中六學生在文化科學業成績的影響」作為論文題目,著手對網上學習對學生的影響進行探究。本文乃梁老師就其研究成果的分享,供各位同工參考交流。

以中六級文化科作研究對象

梁老師任教的學校一向熱衷於推廣專題研習,因而經常應用到概念圖。但傳統上學生將概念圖畫在紙上,不單止難於閱讀,結構和畫面常常顯得雜亂無章,難以與其他同學分享或讓老師理解。梁老師說:「當我知道eClass 有嶄新的網上概念圖工具後,我就想嘗試利用它來作研究工具,從而找出概念圖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影響,同時亦可得知網上教學的真正成效。」梁老師本身任教中六級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是次研究就是以該校文科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提到研究的過程,梁老師解釋說:「我首先將他們分為控制組及實驗組,控制組學生沿用eClass 網上學習平台的常用工具,如網上練習、測驗、討論區等來學習,而實驗組的同學則可應用eClass 概念圖工具。最後,比較兩者在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學習成效及成績上的分別。」

梁靜雯老師說:「老師可嘗試引進合適的新工具,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新體驗和衝擊,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一般的網上學習 vs. 使用概念圖學習

梁老師說:「我安排了控制組學生每星期在eClass 網上教室做一次網上功課。他們需要輪流按我指派的學習範疇在網上搜尋文章來閱讀,然後整理所得的資訊,擬定一些相關題目,最後運用eClass 習作功能去製作一份網上功課給同組同學。此安排是希望模擬平常的網上學習活動。而實驗組同學每星期在閱讀完自己搜尋的文章後,則需利用網上概念圖工具去表達文章的脈絡及中心思想,完成後就公開讓其他同學觀摩,比對自己所繪的概念圖與其他作品的具別,並作出修正。」除閱讀外,兩組學生也須擬定實用文寫作大綱、整理聆聽材料的內容重點,以至構思個人短講大綱。過程中,梁老師特別善用eClass 的助手權限,讓學生可以參與管理學習平台。此舉既可加強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又可減輕老師的工作量。

梁老師任教於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研究結果顯示 概念圖工具對學習有正面作用

綜觀學生的文化科成績,使用了 eClass 平台後,兩組學生的整體成績均有顯著的進步。梁老師指出:「這是因為文化科要求學生去涉獵不同層面的資訊,而網上資源真的很豐裕,網上教學確實能讓同學接觸更多更廣的資訊。接觸得多,學到的知識也隨之增多。學生通過搜尋、選材、擬定題目及提供答案,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對提升學習及理解能力有肯定的幫助。兩組學習表現的差別在於,實驗組的同學因著使用概念圖的關係,對整篇文章脈絡的掌握較控制組為佳,而控制組的同學因為需要為文章擬定題目,對分析文章內容也有理想的表現。」研究還發現,學生習慣使用網上概念圖工具後,思考變得有層次,不但在文化科的領域裡,就連思考其他事情時也更有條理及組織。

徹底改變學生學習模式

更讓梁老師覺得高興的,就是看到學生學習模式的改變。經過這次研究後,學生漸漸學懂應用概念圖於其他學科的日常學習。梁老師道:「其實工具本身已經是誘因,令學生更有興趣去使用,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自發性。當學生發現概念圖對他們的學習有實際幫助,尤其對於一些需要處理大量資料的學科,如中國歷史或世界歷史科等,他們便開始自發性地採用。」

梁老師對同工的寄語

梁老師分享說:「作為老師的,其中一個責任是介紹學習工具給學生, 使他們懂得自主學習。可惜許多時候老師總是擔心同學欠缺學習動機,於是準備好所有的材料和題目,生怕提供的東西還不足夠似的,說到底也脫離不了以老師為中心的學習範式。其實只要有恰當的學習工具及適量的指導,就算讓學生自由發揮,他們也不會像一隻『盲頭烏蠅』在網上胡亂搜尋資料,他們都可以有系統地去進行學習。」梁老師補充:「老師可嘗試引進合適的新工具,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新體驗和衝擊,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005 年7 月